近年来,阳春市检察院信访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诉访分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重复访所占比例持续偏高,甚至出现反复,缠访、闹访事件偶有发生。缠访、闹访事件已成为信访接待工作中无法回避且难以破解的一道题。我院办理的何某系列信访案就是缠访闹访的典型案例之一。2014年以来,何某先后向该院来信来访20余次,反映的问题从普通信访、到不服政府部门作出的决定、再到不服法院作出的判决等,只要是涉及国家机关作出的处理结果均会因不服而走上信访的道路。在信访的过程中,何某多次倾诉自己的遭遇并谩骂接访人员,破坏接访大厅财物,影响正常工作秩序且不听劝阻。
一、执法司法不公、社会戾气积累所折射出的存在问题
1、司法人员个人素质不高。司法队伍是推动司法工作的根本和保障。坚定的政治立场、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执法观念、严谨的执法作风、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少上述哪一点都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导致执法司法不公,甚至办错案。而错误的执法观念是造成执法司法不公的思想根源。司法机关有关办案人均存在“有罪推定”、“重有罪证据轻无罪证据” 的错误执法观念。在错误的执法观念下,司法机关少数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和执法工作的要求,这些错误的观念在这些办案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机械地沿用不合时宜的习惯做法办案,简单、粗暴执法。
2、外部不正当干预。外部干预主要是指一些部门、机关或个人直接插手干预案件处理,使得一些地方、一些环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公。
3、公信力的丧失是形成社会戾气的快速传导机制。信任是社会健康的风向标。公信力的丧失体现在官方的消息不被相信。群众不相信国家机关能为他们解决问题,认为社会存在太多的不公正、不公平,质疑每一个官方的消息和处理结果。公信力丧失会导致人们的正常社会交往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他们深深体会到处处不公平、处处有陷阱。同时,信息的不透明导致老百姓不明真相,很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往往是不明真相的人。很多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一边是官方的发声不当和权威下滑,另一边是网络和媒体的大肆渲染而出现的漫天传言。处于信息封锁的老百姓无法分辨是非。因而,执法司法机关应当重视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二、破解执法司法不公、防范社会戾气积累的对策
1、转变执法观念和执法思想保持长效。监督机构要发挥好监督机制的作用,善于发现执法办案人员不合时宜的思想苗头,及时指出及时纠正。同时,执法办案人员自身要加强自我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自觉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司法人员要破除执法不严的思想观念,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违反程序的问题,正确贯彻公检法之间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不能只讲配合和支持,不讲监督和制约,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职守。
2、执法司法机关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执法司法机关要用心倾听来自百姓的声音,因为他们是稳定的根源。用端正的态度对待老百姓,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当事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使用说服和安慰、教育的方法。绝对不能以强制的方法进行纠纷调解工作,也不能用暂时的事件平息代替矛盾的化解,要积极作为,为消除社会戾气助力。
3、执法司法机关要树立好自身正面形象,提升社会的公信力。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将能公开的都传达出来,做到信息真实、透明、公开。信息的发布和传递的方式要具有可信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纠纷复杂多样,对抗式维权、暴力抗法等事件频发。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在坚持严格执法的同时,要通过柔性的调解方式来化解矛盾,中和社会戾气,有效消解社会戾气,缓和社会紧张情绪,预防犯罪和减少各种不法行为的发生。